查看原文
其他

“至爱梵高”,请不要轻易说出口

2017-12-08 译林出版社

《至爱梵高》今日终于上映,此前,网上流传的预告片和动图早已打动无数人。

我们终于得以在影院完整体验“全球首部手绘油画电影”的魅力。

动画导演多洛塔·科别拉和休·韦尔什曼合作7年,125位画家参与,绘出 65000张油画,制作出这部用梵高自己的画作说话的电影。

这是新时代的人类对梵高之爱的又一次艺术呈现。


电影从梵高逝世一年后开始,青年阿尔芒带着一封梵高给提奥的信,询问梵高画过的人们,试图揭开梵高的“自杀”之谜。

据说,这部电影最颠覆的灵感来自一本最新的梵高传记,挑战梵高的“自杀传说”。

梵高曾经怎样生活?最终为何死去?

除了这部95分钟的电影,还有这本900多页的《梵高传》能给你更完整的答案。

“疯子”文森特·梵高

梵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

我们容易依据一些流传甚广的“金句”,塑造自己心中的“梵高形象”。

 

“我梦见了画,我画下了梦。”

“我觉得,最真的艺术,就是去爱。”

“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,路过的人只看到烟。”

 

这些真假参半的句子,说明了他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:一个渴望生活的圣徒,一个有着至高天赋的画家,在世被人冷漠误解,死后才得到认同和荣耀。

这样充满戏剧感的传奇故事,却不是文森特·梵高的真实人生。

他是牧师的长子,少年时期是5个弟弟妹妹仰慕的兄长。在这个家中,纪律和规矩是至高的准则。然而,他求学失败、工作失败、恋爱失败、绘画失败、健康失败,后来完全靠弟弟提奥资助生活。

梵高的人生,没有什么浪漫主义色调,他狂热地过完了痛苦的一生,身边的亲友也跟他鲜有愉快的回忆。

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、兄长、朋友像他这样不断制造并陷入麻烦。


耳朵缠绷带叼烟斗的自画像,1889年1月

《梵高传》的两位作者将梵高的悲剧归结于他生命里不可遏抑的“狂热”。


提奥认为自己知道答案:荼毒文森特的是他那颗狂热的心。“在他的说话方式中,有某种东西,让人要么喜欢他,要么厌恶他,”提奥这样解释,“他总是不遗余力,不惮挑衅任何人。”当人们早已将那令人窒息的青春狂热抛诸脑后时,文森特却仍沉溺其中。巨大、无法平息的激情席卷了他的人生。“我是个狂人!”文森特于1881年宣布,“我感到内心有一股力量……一团熊熊燃烧、无法熄灭的火焰。”不论是在津德尔特的河滩里捉甲虫,收集画册,传播基督福音,还是废寝忘食地阅读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,他做任何事都出于热切、孩童般的盲目与率直。甚至连报纸都能令他激情澎湃。

热情的狂澜使得一个令人费解的狂热男孩变得任性和伤痕累累:他成了这个世上的陌生人,被家庭抛弃的流亡者,自己的敌人。

梵高,1873年

提奥,1878年

提奥听过关于哥哥的那些流言和议论。人们叫他“疯子”。早在阿尔的那次意外之前,文森特还没进精神病院时,人们就已将他的艺术视为疯子的作品。一位评论家曾将其扭曲的造型、夸张的色彩描绘为“疯癫的产物”。

很长一段时间,出于家庭尊严和手足之情,提奥极力阻止人们将文森特称为“疯子”。在他看来,文森特不过是个“异类”——一个爱在风车前折腾的堂吉诃德式的怪人——也许并不疯癫,只是高贵得反常。但阿尔的那一个意外改变了一切。“很多画家疯了以后才开始创作出真正的艺术,”提奥后来写道,“天才沿着神秘的轨迹成长。”

文森特徜徉其间的这条道路就诡异得史无前例:作为画商短暂而失败的开始、不光彩的神职经历、迷惘的福音传道使命、偶然的杂志插画工作,以及最后短暂绚烂的画家生涯。没有什么比那些数目庞大的画作更能说明他桀骜不驯、极具爆发力的性情了。在他多舛的一生中,它们被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,却永远不会被家人、朋友或债主的橱窗、阁楼或客房接纳。

《梵高传·序言:狂热的心》


《红色葡萄园》,1888年11月,被认为是梵高在世时卖出去的唯一一幅作品,现藏于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


梵高的“自杀”谜团

在欧文·斯通的小说传记《渴望生活》里,定格了梵高“自杀”的高潮画面:

 

他把脸仰向太阳。把左轮手枪抵住身侧。扳动枪机。他倒下,脸埋在肥沃的、辣蓬蓬的麦田松土里——生生不息的土地——回到他母亲的子宫里。

 

然而,另外两个痴迷梵高的写作者,史蒂文•奈菲和格雷戈里•怀特•史密斯觉得这个结论不太可信。他们用10年时间写成《梵高传》,不仅完整还原了梵高37年的生活,更以实证和推理挑战了这个流传甚广“梵高自杀”神话。


史蒂文·奈菲与格雷戈里·怀特·史密斯,两人合作达30余年


他们依托梵高博物馆的海量文献,借助18位译者的非凡努力,将许多荷兰语文献首次翻译为英语,并开发软件处理无比巨大的信息量,将原本可能耗时30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压缩到10年完成。

在考查所有公共记录里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之后,他们重构了梵高死亡事件的经过,得出了新的结论。


出人意料的是,人们对导致文森特•梵高在37 岁就英年早逝的这一影响如此深远且后果可怕的意外事件所知甚少。

总的说来,可以肯定的是他死于1890 年7 月27 日在巴黎以北20 英里外的奥威尔镇或是附近所受的枪伤。他是在所居住的旅店吃完午饭后,带着绘画工具外出去画画的某个时间受的伤。在晚饭刚过的时候,他回到了拉乌旅店,上腹部中弹。他请了医生来治疗,但他的伤口却是致命的。大约在30 个小时之后,文森特离开了人世。

当时照顾他的两个医生检查了伤口,并动手仔细探查了他的上腹部。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是:首先,子弹并没有穿过身体而是停留在脊柱附近;第二,造成伤口的枪是一把小口径的手枪;第三,子弹从一个罕见的倾斜角度射入体内(不是一直向前的);第四,枪是从距离身体较远的地方开的,而不是从很近的地方开的。

关于枪击没有任何物证。没有发现任何枪支。文森特在离开拉乌旅店时所带的那些绘画工具——画架、画布、颜料、画笔、素描本——一件都没有被找到。枪击发生的地点从来没有被最终确认过。没有进行过尸检,那颗致命的子弹没有被取出来。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枪击的目击证人。事实上,没有任何人可以站出来确证文森特在枪击发生期间(大约五个小时)的行踪。

……

我们对于1890 年7 月27 日事件的复原,基于对所有公共记录里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分析,同时也是在比对了所有与当天事件有关的证词后得出的,其中涵盖了从艾德琳•拉乌的多次讲述到雷内•萨克里顿的临终坦白。

我们重构的事件经过也正是约翰•雷华德在20 世纪30 年代采访文森特死后一直居住在奥威尔镇的居民时所听到的故事。雷华德是一位无与伦比的、正直而缜密的学者,最终成为了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终极学术权威。他著有两份权威研究报告和许多其他书籍,其中包括有关塞尚和修拉的书。他所听闻的故事是“年轻小伙子意外地射中了文森特”,“由于害怕被指控谋杀,他们不愿意说出事实,文森特决定为保护他们而牺牲自己”。

《梵高传·附录:关于梵高致命伤的说明》

 

提奥的妻子乔·邦格后来将提奥葬在文森特的旁边,俯瞰奥威尔的麦田

不断更新的梵高传

欧文·斯通的《渴望生活》出版于1934年,基于梵高和提奥的通信,以优美的语言和充沛的情感书写了梵高遭遇的痛苦和他的艺术信念。

全书分9个章节,讲述梵高在伦敦、阿尔、圣雷米修道院等地的生活和绘画创作。欧文·斯通实地考察了梵高生活过的地方,最终以浪漫主义色彩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圣徒先知般的梵高。

欧文·斯通《渴望生活》初版

柯克·道格拉斯主演的同名影片

1956年,由这部作品改编的电影上映,柯克·道格拉斯饰演梵高。影片风靡一时,获得四项奥斯卡奖提名,饰演高更的安东尼·奎恩最终获得最佳男配角奖。
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两部作品合力缔造了流行文化里的“梵高神话”。

史蒂文·奈菲与格雷戈里·怀特·史密斯敬佩前辈的成果,说“在过去70余年里,还没有一部书像此书这样,对这位艺术家的一生做出了如此严肃而又野心勃勃的探索”。

但随着技术和研究的更新,欧文·斯通的作品无可避免地会暴露出事实方面的缺陷。

于是两位作者合作10年,加上8位研究者和18位翻译者的团队,以及跟梵高博物馆的密切合作,采用软件交叉研究10万张数码卡片的数据库,写成900多页的新一代《梵高传》。

梵高的家人、他的邻居、他爱慕的女子、他的医生、他的朋友和敌人,在这部传记中悉数登场,共同绘出文森特·梵高的人生轨迹。

读完之后,你会发现梵高是个败家的浪子、精神病患者、最糟糕的情人、失败的画家,最后的死亡也毫无为艺术献身的浪漫,面对这样真实而毫无传奇色彩的梵高人生,你还会说“我爱梵高”吗?


《梵高传》


扫描二维码

进入购买页面

Van Gogh: The Life

普利策奖得主十年著成

 梵高故事精确还原 

珍贵图片首次发表

作者:(美国)史蒂文·奈菲 格雷戈里·怀特·史密斯

译者: 沈语冰 等

书号:9787544753883

定价:128.00

出版:译林出版社

未来的数十年里都将是权威的梵高传记。

——列奥·简森,梵高博物馆馆长


当今一代对这位伟大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所作的肖像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《时代》周刊

《自己的梵高自己画》


扫描二维码

进入购买页面

Kleur je eigen Van Gogh

梵高博物馆正版授权监制

破译梵高的色彩密码

附赠30张原作明信片

编者:(荷兰)梵高博物馆

装帧: 平装

书号: 9787544759533

定价:68.00元

出版:译林出版社

本期编辑:维酱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